以色列于6月13日凌晨对伊朗发动大规模空袭,瞄准核设施、军事基地及高级指挥官,造成伊朗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巴盖里、革命卫队总司令萨拉米等20余名高级将领和9名核科学家身亡。伊朗随后发起多轮报复,向以色列发射导弹和无人机,但多数被拦截,以方死亡24人、受伤超1300人。
双方冲突持续一周后仍未缓和,呈现“常态化”趋势。以色列总参谋长扎米尔称需为“持久战”做好准备,伊朗则警告将采取更极端措施
美国初期声称“未参与”以色列行动,但随后态度转向支持。6月19日,美军轰炸伊朗福尔多、纳坦兹和伊斯法罕三处核设施,并增派F-35、F-22战机及航母战斗群至中东[^1^][^3^]。特朗普称此次行动是为“迫使伊朗回到谈判桌”,但被质疑可能将美国拖入“新泥潭”。
- 美国国内出现反战声音,认为应避免卷入中东冲突
以色列多次强调打击核设施的目的是阻止伊朗获取核武器,而伊朗坚称其核计划用于“和平目的”,且技术“无法被炸弹摧毁”。伊朗通过去中心化策略分散核设施,即便关键设施遭袭,仍能快速恢复生产
美军袭击伊朗核设施后,国际原子能组织未检测到辐射泄漏,但伊朗在伊斯法罕和福尔多的核设施仍完好[^5^]。
伊朗通过支持哈马斯、真主党等非国家武装力量,与以色列形成“抵抗之弧”对抗。此次冲突中,以色列首次直接攻击伊朗本土,标志着双方矛盾从“代理人战争”升级为国家战略对决
伊朗威胁封锁霍尔木兹海峡(全球30%原油运输通道),若实施恐引发油价飙升至每桶120美元,冲击全球经济
先进的空军、情报系统(如摩萨德在伊境内设无人机基地)及美国支持。以军通过精确制导武器和境内基地发动突袭,短期内占据上风
防空系统消耗巨大,每日战争耗费达数亿美元,持久战能力受限。美国若减少支援,以色列防空或仅能支撑10天。
剩余导弹库存约2000枚,但发射系统受创严重,需节省使用。可能动用更先进弹道导弹或远程无人机突破防线。
威胁封锁霍尔木兹海峡,利用石油武器施压;通过支持加沙、黎巴嫩真主党等盟友间接打击以色列
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呼吁停火,21个国家外长联合声明要求和平解决争端。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强调“立即停火止战”,并谴责以色列侵犯伊朗主权
- 欧洲国家推动伊朗重返伊核协议谈判,但伊朗表示“只有以色列停火才考虑外交途径”
冲突外溢可能引发沙特、阿联酋等国卷入,加剧海湾国家与伊朗对立。也门胡塞武装、伊拉克什叶派民兵等伊朗盟友可能加大对以色列的袭击
双方结构性矛盾(核问题、地缘对立)难以短期解决,可能陷入“消耗战”。以色列依赖美国补给,伊朗则需平衡国内经济与军事压力
若特朗普政府全面支持以色列,可能引发伊朗激烈反制,甚至导致美国与伊朗直接军事冲突,中东局势将进一步失控
霍尔木兹海峡封锁将引发能源危机,地区航运安全受损,国际社会面临人道主义灾难